文章橫幅

網站製作工具

網站製作工具全圖鑑|先選策略,再選工具

各式網站製作工具怎麼選?從架站新手到進階開發的分類與比較

現在要做一個網站,選項多到讓人眼花撩亂:Wix / Weebly 這種拖拉式平台、WordPress 這類開源 CMS、Shopify 與各種電商平台、 以及完全客製的前後端開發……每一種都有人說好,也都有人踩雷。

與其被工具名稱繞到頭昏,不如從「你要拿網站解決什麼問題」開始往回推。 這篇會把常見的網站製作工具分成幾個大類,對照學習門檻、彈性、費用、維護成本, 帶你看清楚:哪一種適合現在的你、哪一種是之後升級時可以衝的方向。

學習曲線
有些工具幾乎不用寫程式就能上線,有些則需要懂 Git、主機、資安。 先搞清楚團隊能花多少時間學,是選工具前的第一個關鍵。
彈性&擴充
想之後接 API、做會員系統或複雜串接嗎?不同工具的可擴充程度差很多, 選錯等於把未來幾年的成長都鎖死。
長期成本
架站一次的價錢只是開始,月費、外掛授權、維護人力才是長期支出。 便宜起步不代表整體最省。
01

網站製作工具的四大類型:從零程式到全客製

大部分的架站選擇,其實都可以被整理到這四個類別裡。 把它們放在同一張地圖上,你就比較容易判斷: 現在要選哪一種、未來想升級時可以往哪裡走。

  1. 一、拖拉式視覺化平台(Wix / Weebly / Squarespace 等)
    特色是「把版面當 PowerPoint 在排」,版型、字體、顏色可以直接拉拉放放, 幾乎不需要懂程式就能上線。很適合剛創業、作品集、餐廳與單一據點門市使用。 缺點是進階 SEO、特殊後端邏輯、客製化流程比較難做到,而且日後如果要大量內容或搬家, 自由度就會受到限制。
  2. 二、開源 CMS(WordPress / Joomla 等)
    這一類工具介於「自己寫程式」和「完全拖拉」之間。 它幫你處理好會員、文章、頁面、分類、權限等結構, 再透過外掛、主題來擴充功能。優點是彈性高、資源多、可自行搬家; 缺點是需要有人願意處理主機、更新、備份與資安, 對完全零技術背景的團隊來說,會需要一點學習與紀律。
  3. 三、電商平台(Shopify、Shopline、各國在地電商 SaaS)
    如果你的核心是「賣東西」,電商平台直接幫你打包好商品管理、訂單、金流、物流、促銷活動。 你不用自己發明購物車,只要把心力放在商品內容與行銷。 缺點是版面自由度有限、抽成與月費長期累積起來不低, 而且如果未來想把電商系統整合到自己的 ERP 或客製後台, 有時會受制於平台規則。
  4. 四、客製化前後端開發(Laravel / Node / Next.js 等)
    當你需要的是「系統」而不是「簡單的網站」時,客製開發就變得合理。 例如:複雜的預約流程、多角色後台、客製報表、內外部系統串接……。 優點是彈性最大、可以完全照你的商業邏輯設計; 缺點也很直白——開發成本與維護成本最高,需要穩定合作的工程團隊, 也要有文件與版本控管的概念。
先看各類工具的優缺點與適用情境 →
網站製作工具分類示意圖 拖拉式編輯器畫面範例
左邊是拖拉式編輯器,把版面當簡報排就能上線; 右下則是較偏向 CMS/前端框架的結構化畫面。 先搞清楚自己想維護哪一種介面,再決定工具。
02

不是每個人都要客製開發:從情境反推工具選擇

「哪一個工具最好?」這個問題本身就怪怪的。 對創業一年的小品牌來說,和對已經有 IT 部門的企業來說, 所謂的「最好」完全是不同世界。下面用幾種常見情境來對照, 你可以看看自己比較接近哪一種。

  1. 情境一:剛起步的個人品牌 / 小型工作室
    你可能只有一兩個服務品項、尚未搞清楚固定的收費結構, 也不確定哪種版面最有效。這種階段,目標是快速上線、快速驗證, 而不是把所有細節一次做到完美。拖拉式平台或簡易 CMS 搭配現成主題, 通常就足夠先打樣品牌形象。
  2. 情境二:已有品牌,但舊網站難維護
    很多公司現在的情況是:「有一個十年前外包的網站, 但每次要改一個字都要回頭找工程師。」這時候, 你要思考的是:未來 3~5 年,內部是否希望自己能管理內容?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轉向 CMS 或管理介面清楚的企業用 SaaS, 會比再做一次純手刻靜態網頁實際得多。
  3. 情境三:B2B、標案、需整合內部系統的企業
    這一類型通常會需要與 CRM、ERP、內部審核流程串接, 有比較嚴格的資安規範與權限控管。純拖拉式平台往往跟不上這樣的需求, 會比較建議以開源 CMS 搭配客製模組,或乾脆走全客製開發。
  4. 情境四:以電商營收為主的品牌
    如果你的 KPI 是訂單量與轉換率,選擇的重點會是「金流物流支援度」 與「行銷工具好不好用」。專注電商的 SaaS 平台, 在優惠券、會員點數、追蹤碼與後台報表上大多會比一般 CMS 成熟, 但也要認知到部分營運資料會被綁在平台裡,之後要搬家需要時間規畫。
網站規劃流程示意圖 預算與時間配置比較圖
每一條路線,背後都是「時間、預算、維護能力」的不同組合。 先選擇適合當下階段的組合,比一開始就追求全能更實際。
03
自助架站 / 模板平台路線
月費型 NT$ 300~1,500 /月(依平台而定)
適合想快速上線、儘快驗證生意模式的團隊。 多半不需要工程師,只要肯花時間摸熟後台,就能自己調整內容與版面。 如果預算有限、也不確定三年後會不會換品牌或轉型, 這條路線可以把「起步成本」壓到最低。
學習門檻介面偏向設計軟體思維,多數操作是拖拉、小改字型與顏色。 完全不懂程式也能上線,但要有耐心熟悉各種開關與設定。
版面彈性一開始會覺得什麼都能拉,但用久會發現還是被模板邏輯限制。 適合一般形象頁與單一流程,不適合太複雜的客製化動線
SEO&內容規模大部分平台都有基本 SEO 欄位(標題、描述、友善網址), 但在大量內容、進階 schema 標記上比較難做得非常細緻。
費用結構多為月費或年費方案,包含主機與 SSL。 起步便宜,但長期加上外掛、額外模組後, 整體成本可能會接近 CMS+自租主機。
維護與搬家維護簡單,多由平台代管更新與資安。 但搬家往往不容易一次匯出所有版面與功能, 未來若要改用其他系統,需要預留重切版的成本。
04
CMS + 客製化開發路線
專案型 NT$ 80,000 起(依功能而異)
已經確定要長期經營數位資產的品牌、企業或機構。 會透過 WordPress 等 CMS 打底,再搭配客製模組或前端框架, 讓內容管理與系統整合同時兼顧。開發期較長、溝通量較大, 但網站可以更貼近真實流程,也比較不會被單一平台綁住。
學習門檻編輯端通常還是圖形介面,但要有人懂基本架構: 文章、分類、模板、外掛、權限等。適合有內部窗口願意投入時間管理。
版面與功能彈性透過主題+客製程式碼,幾乎可以重現任何設計稿, 包含多國語系、權限控管、進階搜尋、API 串接等。 但也代表要有規劃與開發流程。
SEO&擴充性開源 CMS 的好處是外掛生態系成熟, 從 SEO、表單、自動化行銷到備份都有現成方案。 也可以由工程師直接在程式層調整結構化資料與效能。
費用結構一開始的專案費用較高,後續需自行負擔主機與維護工時。 若規劃得當,單次投入可以攤提在多年使用上, 對有長期計畫的品牌相對划算。
維護與搬家資料多數掌握在自己手上,可匯出文章與資料庫。 搬家時雖然仍需重新調整版面,但不會完全被鎖死。 只要有文件,日後更換團隊的彈性也比較高。
05

工具會換,但資訊架構與內容會一路跟著你

很多團隊選工具時,只看「這個平台好不好用」、「這個主題漂不漂亮」, 卻忽略了真正會陪伴品牌 5~10 年的其實是:資訊架構與內容策略

無論你現在是用拖拉式平台、CMS 還是客製系統,有幾件事是共通的: 你的服務怎麼分類?使用者第一次進站應該先看到什麼? 價格、流程、成果、風險要放在哪裡講?這些思考一旦整理清楚, 就算未來換工具或重做網站,你也只是在換「載體」, 而不是每次都從空白頁開始。

網站資訊架構示意圖 工具與內容分層示意
上層是會變的工具與技術堆疊,下層是比較穩定的資訊架構與內容模組。 真正值得花時間打底的是後者。

常見問題 FAQ

關於網站製作工具怎麼選,大家最常卡的五個問題
可以,而且現在的工具比十年前友善很多。
如果你願意花幾個晚上看教學影片、跟著官方範本操作, 拖拉式平台與部分 CMS 主題都能讓你完成一個還不錯看的形象網站。 但要有心理準備:「看起來上線」和「真的好用」中間還有一段距離, 例如表單是否有好好測試、行動版排版會不會崩壞、 追蹤碼有沒有裝好……這些地方,如果有顧問或懂的朋友幫你檢查一輪,會安心很多。
大方向上可以,但流程不會是「一鍵搬家」這麼輕鬆。
文案與圖片通常可以匯出、重新整理後再導入新系統, 但版面、互動效果、外掛功能往往得重新規畫。 所以建議一開始就把「內容結構」獨立想清楚: 服務分類、案例格式、FAQ、文章類型等, 未來換工具時,只是把這些模組重新長在新的系統上,而不是整棟房子拆掉重蓋。
現成主題就像「預拌的房屋樣品屋」,你可以快速入住, 但格局大致固定,只能改顏色、家具與小細節。 客製設計則是建築師從你的生活方式開始畫平面圖, 再決定窗戶、動線與收納。

如果你目前的需求只是「有一個像樣的門面」, 而且預算有限,主題通常就夠用。 但如果你有明確的品牌調性,或希望網站本身就是體驗的一部分 (例如設計公司、展覽、互動型專案), 客製設計會比較能把你的差異做出來。
有工程師資源當然是優勢,但也要思考他願不願意、也有沒有時間長期維護。 純手刻網站在短期內看起來很帥,程式碼也很乾淨, 但如果每次改字都要動到原始碼,過一陣子很容易就沒人敢動。

使用 CMS 的好處,是把「內容管理」和「底層程式」拆開, 讓工程師可以專心處理更複雜的部分, 一般同事則透過後台就能更新資訊。 通常我們會建議:工程師+CMS 的組合,比完全手刻更符合長期成本效益。
如果公司短期內不可能招工程師,也沒有外包顧問長期協助, 以拖拉式平台或穩定的企業 SaaS 通常會是壓力最小的選擇。 平台會幫你處理主機、備份、安全性與版本更新, 你只要專心管理內容與帳務即可。

不過即便如此,仍然建議至少有一位內部負責人, 定期登入檢查表單是否正常、權限有沒有亂開、 行動版排版有沒有被誤改。沒有系統是完全免維護的, 差別只在於你是自己顧伺服器,還是把這一層委託給平台。
想進一步了解「網站工具 × SEO × 行銷」怎麼一起規劃?
點擊延伸閱讀,看看從需求訪談、工具選擇到內容佈局的一條龍實戰案例。
查看延伸案例➜
(可依實際文章網址自行更換連結)